北京日報:非遺與爆款電視劇的互相成就
說起于正,多少人都要嘖嘖連聲,想起的只有阿寶色、抄襲、打官司……不過,熱播劇《延禧攻略》卻讓他打了一場翻身仗,不僅劇情擺脫了“瑪麗蘇”大女主劇的怪圈,對傳統美學的遵循也讓他圈粉無數。
《延禧攻略》中的服飾精美講究,可謂有目共睹。但講究到什么程度,要不是劇組特意作出說明,外行人可能還真看不明白。據了解,劇中人物的服飾參考了各種史料古畫,極盡所能地做到經得住推敲,更融入刺繡、緙絲、絨花等多種非遺,還由眾多手藝老師傅親手制作而成。就連劇中最普通的宮女服飾也用了多種繡法,從傳統的京繡、宮廷繡到緙絲、手推繡、打籽繡、盤金繡,全部都是經驗豐富的老繡工純手工縫制,甚至請來蘇州緙絲制造技藝傳承人作為指導。
史料有記載,劇中的富察皇后因為勤儉,“以通草絨花為飾,不御珠翠”。劇中也忠實再現了這一點,而那絨花之精美,似乎不遜色于珠翠。據說,劇中絨花是由絨花工藝大師、“南京最后的絨花匠人”趙樹憲參照故宮博物院館藏實物手工所制,正是所謂的“還原了歷史,驚艷了時光”。除了服飾之外,劇中還有昆曲、打樹花等非遺項目露臉,這也是打樹花第一次進入影視作品。
劇中的非遺門道很多,堆砌出一個令人賞心悅目的整體,觀眾不必看出非遺技藝,但也能夠體會到它們所呈現的美感和文化底蘊。影視劇講好故事應該是最重要的,但好的故事仍需要精美的包裝,可以說這一次非遺給熱門影視劇做了一次精彩的包裝。
這其實也是互相成就。非遺成就了《延禧攻略》的審美和于正的大翻身,同時作為熱門傳播平臺,《延禧攻略》也成就了這些不為人知的非遺,讓這些往日只是圈內人關注了解的技藝,和大眾興趣有了一個結合點,也算是非遺活化傳承的一次嘗試。這樣的互相成就,得益于影視從業者的視野開闊,也為非遺從業者提了一個醒兒,非遺傳播的平臺還有待開拓,不要總停留在呼吁大家支持和關注的層面。
而在這個時候,還要看我們的非遺從業者頭腦是不是清晰,懂不懂得借影視東風。我們看到蘇州非遺辦趁機向大家介紹了劇中所用到的蘇州非遺蘇扇、緙絲、吳羅、蘇繡、昆曲。這篇推文的點擊量明顯比其他同類文章多出幾倍甚至十幾倍。網上還有一篇介紹非遺和《延禧攻略》密切關系的文章,點擊量超過10萬,成了爆款熱文。對于非遺來說,這樣的關注度是很難得的,如果白白浪費了機遇,那就太可惜了。
推薦新聞
武陟交警大隊:三夏大忙季,田間地頭送頭盔
6月5日下午4時許,太陽暴曬,熱浪翻滾,武陟縣北郭鄉方陵村沁河灘區,收割機轟鳴,農用車、電動車往來穿梭,一派繁忙豐收景象。一輛警車駛[詳情]
新野法院推動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助推依法行政
新野縣人民法院不斷延伸行政審判職能,完善行政審判協調機制,力促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,有效彰顯司法權威,助推依法行政。2020年1-5月[詳情]
馬頭鎮張莊村:做好“五篇文章”,建設美麗鄉村
近幾年,太康縣馬頭鎮掀起鄉村振興村建設熱潮,建設美麗鄉村成了全鎮各村的中心工作。在產業資源豐富的馬頭鎮張莊村,村黨支部緊緊圍繞黨建[詳情]